感想:在已知的母數「之外」,如何去適應?
書中用了不少篇幅,說明所謂的模式、統計機率在有限的已知前提下,仍是「個人」觀點。
例如:要確認所謂的偏誤之前,要先知道什麼才是正確?
・在人們發現地球是圓形之前,普遍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像一個盤子或一張大餅。
・暗物質無法從電磁波探測到,卻又有質量存,是經由能量守恆定律與引力發現
(像是用100元散發給在場看到的10位,理應每位該拿到10元,但卻發現有人只拿到9.9元=>其中的0.1跑去哪?)
《暗物質 失落的宇宙: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一本書讀懂21世紀最重大的天文學難題》
讓人想到《易經》架構
簡易(常態性)
變異(非常態性)
不變
現代話叫黑天鵝、外部衝擊事件;意即你沒看到的,不代表不存在。例如2020的肺炎疫情,造成全球死亡人數大增
====================
作者提到專家、學者們用模型的小世界並無法完全應對大世界的不確定性,有時候剛好可以,有時候不行
■模型的小世界:用假設的前提資料範圍內,去試著找出解答。像是用2個數值相加等於100,可以有幾種組合?
而真實的大世界似乎沒有「範圍內的侷限性」
書中提到面對極端不確定性,從人類的演化歴史來看,是尋求夠好而非最好,並提到敘事推理是面對極端不確定性最強大的機制!
作者寫到這裡時,正當想繼續看什麼叫敘事推理?就接著被作者用洪水般的舉例淹沒了敘事推理,看得有點模糊。標題寫著:為不可知的未來做決策,可能需要從滿滿的舉例中去拆解再組裝
以下是請ai解釋敘事推理為何是因應不確定性最好的解方
⬇️⬇️⬇️⬇️
「敘事推理」(narrative reasoning)確實在極端不確定性下,比單純數據推理更有優勢,原因主要有三層:
1. 在資訊不足時,人腦天然依賴故事來填補空白
在極端不確定的情況(例如新市場、新科技、黑天鵝事件),可用的數據往往零散、延遲或不具代表性。
數據推理(statistical reasoning)需要穩定樣本才能準確,但不確定環境下,樣本太少或偏差太大,公式就失靈。
敘事推理允許我們用因果假設、角色動機、時間順序,把不完整的資訊串成一條暫時可用的邏輯鏈,方便做決策。
2. 故事能夠同時整合定量與定性訊息
在高不確定性下,關鍵訊號往往來自軟資訊(rumors、訪談、文化觀察、政治動向),而非硬數據。
敘事推理能把「數字 + 情境」融合,形成可操作的情境劇本(scenario),讓你在不同走向下都有行動準備。
這也是為什麼軍事戰略、創投決策、災難應對都依賴「情境模擬」而不只依賴歷史數據。
3. 敘事推理讓人更容易預測與說服
人類更容易記住和理解故事,而不是一堆統計表。
在團隊決策時,故事可以迅速對齊共識(例:「如果競爭對手推出這項功能,我們會⋯」),而不是陷在數據解讀分歧。
這種對齊在極端不確定情況下特別重要,因為行動速度比精確度更關鍵。
一句話總結
在極端不確定性下,數據不足以提供穩定依據,敘事推理能用有限訊息構建因果故事,整合軟硬資訊,快速形成可執行的行動假設,並且方便團隊共享與調整——這使它成為最佳解方之一。
===============
自己看完後,覺得面對極端不確定性,需要保持什麼事「都有可能」的想像空間,盡量跟事實站在同一邊,而非堅持自己的看法。
(例如地球曾經被認為是盤子)
畢竟我們無法「全知」,也不可能為每個不確定性做好提前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