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行為風險,其實大過於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
或許大家都曾遇過,同一天買進同檔標地物,但有人就是賠錢、有的人就是賺錢~
看似運氣的機率下,也反應著個人的行為模式。
書中有很多實驗的例子與各種偏誤效應,利用1分鐘,去看最常見的2個偏誤效應的串連反應
・稟賦效應:人們在擁有某物時,對其價值的判斷會高於未擁有時的判斷
像是買進某檔個股後,會認為該公司值得有更好的價格,因為有☆♧\₩}♤優勢,怎麼市場上都沒看到?這價格真是委屈!
(沒有買進時呢?只希望他的股價可以再便宜點,好讓自己買到便宜貨)
===串聯反應===
當股價一直創新低,連配息也縮水了,會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錯了?
但接著出現⬇️⬇️
沉默成本效應:已經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由於「損失厭惡+認賠=自己承認錯了」,導致乾脆對這個部位擱置不理會,錯失了更好的機會成本。
畢竟兵敗如山倒,殘存亦沒路~~
(假設45元沒跑,ㄧ路緩跌到30、20,到跌破20元後砍得下去嗎🫣🫣,某鋼鐵龍頭)
這2個效應容易前後串聯起來,我自己或身旁的親友都有過這種情況發生。
-------------------
書中還有提到更多部份,像是身體狀況造成錯誤的選擇等,非常值得一看
這本書寫出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偏誤與實例,讓人在「投資前」或已經投資卻績效不理想狀態下,可以先一一檢視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風險疑慮。
當然也有寫到建議解決模式,這部份我私心推薦「終局思維」
開頭寫到的影響自己的4個要件,跟本書提到的部份有接近的觀點,另外「終局思維」的行動原則⬇️⬇️
【取消成本低+後果小=>盡快決定;反之亦然】
也符合本書中某章節寫到運用「拖延」去避免錯誤的投資行為(進入所謂慢想)
「終局思維」在解決問題上的架構來得更完整清晰。
終局思維之行動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