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代價:從利息的歷史,揭示低利率的風險與危機
【約翰牛無法忍受2%】
書中談到各國央行、官員、學者等對利率的高低的論述與實際情況,以下列出幾個觀點,供參考
■利息過高
1. 高利貸就像寄生蟲,無助於生產力的推進
2.債務人會被高利息壓迫喪失原有的資產,甚至失去自由成為奴隸(古代)
■適當的利息
1.成為良好的煞車,借貸者會審慎評估利息負擔與收益
2.刺激效率並淘汰不適合生存的業者與投資,當同樣的利息下,無法得到超越利息成本自然會被淘汰;在期限效應下會刺激借貸者尋求更好的作為去獲利,提升生產力或投資報酬率。
3. 銀行能夠收到民眾的存款,得以放貸給需要資本的業者;民眾也有利息收入
■利息過低或0利率、負利率
1.民眾資金會選擇投入更高利息所得產品,銀行不容易收到存款
2.失去煞車的功用:過低的利息成本,會讓人容易不適當的操作資產配置與槓桿
3. 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有資產的富人可以利用更低的借貸成本投資大宗商品、房地產等形成物價房價高漲,ㄧ般民眾薪資所得更追不上;沒資產者只能用比較高的利息借貸支應生活所需(因為沒有擔保品,利息相對高)
4.擁有大資源的公司,利用低息成本操作槓桿,去併購企業形成籠斷市場;或利用低息借貸購買庫藏股=>形成即使獲利不好,但藉由降低股本達到eps上升,財報亮麗的假象
5.無法自然淘汰不良的企業,容易形成僵屍企業,而市場資金將被排擠無法得到更有效的應用。
像日本有個傳統,要求企業要終身雇用員工,然後要求銀行借貸給僵屍企業得以存活下去,但除了形成排擠資金外,也讓年輕人不容易升官等形成喪志(因為老員工佔著位置)
6.負利率的過度借貸,形成債務陷阱,最後還不出來
=>去槓桿化拋售資產
=>市場價格持續下跌
=>物價下跌造成實際債務增長,減少支出
=>更少的消費與投資
=> 更低的企業收入
=>裁員、減薪
=>消費進一步減少 → 物價進一步下跌。
最終形成通縮性衰退
7.熱錢湧入高利息的市場,形成當地物價上漲,形成泡沫後,熱錢退去戳破泡沫,進入上面提到的通縮
8.容易出現詐騙與變形金融商品產生
例如:次級房貸的形成,比特幣的誕生或是荷蘭鬱金香球、中國茅台等非理性的追捧泡沫。
作者提到容易出現更多龐氏騙局。
-------------------
書中提到利率 貨幣寬鬆等操作,形成的後續效應,讓我想起系統思考的「滯後效應」,水龍頭的調整在利率上有著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感受。
整本書內容很多,但看得很過癮👍👍
第五項修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