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到他的團隊17人中,最後2個人也離職時,他真的很想放棄了
他的教練反而說:很好,你現在可以重新找更適合的人選
看到這裡,我想到王者天下中這2頁(我自己特別留在手機裡)
軍神樂毅說:當身處劣勢時,才是摸清敵人的大好時機
註:《史記·樂毅列傳》讚樂毅曰:「昌國忠讜,人臣所無」。三國時期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每常自比管仲、樂毅
團隊所有人都離開,該思考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然後接下來該找哪些特質適合自己已改進的體系等
終局思維=>先定義問題,接下來才是針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原子思考,有目標後開始拆解細項做法,與設定執行期限)
==================
這本書的核心,我自己認為是
【問題來臨時,你是支配問題還是被問題控制?】
書中說的“不要放棄”,我覺得該解讀成“對處理問題的態度與思維上”
而非固執的“不要放棄錯誤的方向”
因為整本書一直提到不要放棄,要堅持到底,但未提到要審勢戰略方向的調整,如果看了書不思考,會造成很危險的後果
例如:不要放棄,要堅持到底,有錢就買大樂透,一定會中頭獎!!
戰國時代的王翦 白起,他們不放棄堅持到底的是
【不打沒有勝算的準則】
當戰況出現無法掌握的疑慮,就會針對‘’事實的改變‘’去調整做法
因為人員的無謂死亡才是最難挽回的
這本書蠻適合搭配〔正確犯錯〕一起看,才不會落入「不在原則邊界外,討論原則的問題=>勝出書中寫的」
在更細緻的思考與實務上,終局思維仍是最適用,定義問題與評估影響力+可逆性
本書觀點主要強調在心態上的部份
===============
【問題來臨時,你是支配問題還是被問題控制?】
舉例來說,你上班的公司明顯出了財務問題
那是蒙著眼持續上班=>被問題控制=>告訴自己都是命運弄人?
還是要先盡快試著了解這個財務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更詳細的資訊去判斷影響力與可逆性大小後,去思考是否要盡快換公司?
=>支配問題,針對問題去做出應對,而非被動的讓問題主導著你
=>事實改變時你有多快站在事實這邊
(像是以前常聽到某些公司倒閉前,就積欠員工好幾個月薪水,然而第二個月仍無法支付時,就該有應對動作比較好)
【不放棄堅持到底的是面對問題的處理積極態度】
=====================
書中有一個部份是我不太認同的
他把安全性這個問題,用所謂見仁見智,交給隨機決定
書中的內容,我也可以說那你再執行某件事情時,也可以因為同樣的人說:這是上天的旨意要你放棄
那你該如何面對?說見仁見智??
這章節的說法,等於將問題交給“隨機”🫠🫠🫠,而且還沒有所謂的機率母數設定…………
看法要多元,是如何多元?該怎麼設定條件與原則?
只寫取決數量和平均法規??
你的數量是什麼?平均法規又是什麼??
(完全落入修飾句詞)
#閱讀與思考驗證缺一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