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享受

讀爸是一個網路銷售的網路賣家,其實我無時無刻都在工作,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希望能有時間陪著孩子閱讀,我預先在網路留下我心中的書單與想表達的內容,希望有天能好好的陪著他們閱讀這些書籍~

最幸福的育兒術:活用NLP,教出正向、自律好孩子

最幸福的育兒術:活用NLP,教出正向、自律好孩子

【我們也曾經都是小孩子】

在傳統的文化裡,大人們總是說著:不要做什麼,用NLP的話解讀

=>每個不要的背後,都有個要

長輩心裡的「那個要」,往往是出於保護的善意居多,然而身為小孩子的當下,又如何能理解呢?也總是到了自己當父母時才能體會

那這本書,就是讓你不用重演這樣子的戲碼,苦惱著孩子不懂你的用心,像當初的自己。

以下分享1個大前提與3個輔助策略

【大前提】
與孩子站在「同樣的視野」聽他說或看著他做了什麼

放下你的經驗值,才有空間裝入孩子的認知地圖;不需急著否定與插手幫忙(安全前提下)

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與關心,也才容易找出【每個不要的背後,都有個要】

不急著否定或插手,靜靜地觀察時,就容易找出行為背後的意圖,才有適合引導的方向

【輔助策略】
■1. 區分3種偏好表象類型,用適合的方式應對

視覺型:說話時容易手比劃、想像描述畫面,語調快且內容跳來跳去

聽覺型:手容易放耳朵、下巴,會試圖建立理論

感覺型:手心會面向自己,或觸摸身體,語調偏慢

註:這還需要花時間仔細多觀察;簡化版測試

=>有些小孩不喜歡給抱,移除感覺型

用著孩子偏好的表象系統,較容易得到共鳴。

■2.用正向語言「取代」不可以,將焦點引導到美好的一面

例如,書中提到女兒總是會把洗手台弄得到處都是水,讓人困擾,然而年紀還小的她想要幫忙做家事,只是用錯了方式

與其告知她不可以把洗手台弄得到處都是水,倒不如改成:你「可以」幫忙把洗手台擦乾

■3.懂得解讀孩子「擁有的資源」

急躁的行動=>其實是擁有行動力
容易拆壞玩具=>樂於嘗試
膽小怕東怕西=>有危機意識,謹慎

就像第二點的概念,我們著重於正向,找出善長的區塊,不用批評或要求補強弱點。

孩子展現出來的資源,自然會是最適合他的🤗🤗

謎之音:你總不能要求草食性動物去吃肉吧?他生來的器官就無法消化肉類

如同每個人命盤特性般,有其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塊,何需強求不適合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dbox

或許你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