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享受

讀爸是一個網路銷售的網路賣家,其實我無時無刻都在工作,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希望能有時間陪著孩子閱讀,我預先在網路留下我心中的書單與想表達的內容,希望有天能好好的陪著他們閱讀這些書籍~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感想:同樣是「假裝」用意卻不同?

情緒 ↔️ 想法 ↔️ 行動

三者之間互相聯動,在這類的書籍中,幾乎必定提到1個重點

=>先假裝已經成立了!!

將想法&行動都往「已經成立了」這個方向走,大腦自然會開始接收訊息:真的是這樣子沒錯(吸引力法則)

另一個比較少提到的是不要用正向樂觀思維去掩蓋了真正的負面情緒,別「假裝」負面情緒不存在,壓抑他、忽視他,最後養成ㄧ顆大炸彈,某日某時爆炸

有沒有發現,同樣是「假裝」用意卻不同?

這其中的細節差異與順序似乎更需要多點省思。

假設情境1:
情緒 ↔️ 想法 ↔️ 行動

B希望(想法)能夠加薪,看到書上寫的要「先假裝」已經成立了,然後努力行動

而另一端內心的情緒卻默默地深感到不安。

這時候是要用「先假裝」已經成立了,還是別「假裝」沒有不安的情緒,另外2顆齒輪的正面能量會帶動情緒回穩的?

你覺得是哪個呢??

==================
假設情境2:
情緒 ↔️ 想法 ↔️ 行動

C生了場大病,看到書上寫的要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別假裝他不存在!!不要掩蓋他

我要先試著與自己和解與換框思維後,再來行動

這時候是要用別「假裝」沒有不安的情緒,而「先假裝」已經成立的行動擺在後面

你覺得是哪個呢??
==================
■假設情境1:不安的情緒來自於內心深處其實知道該公司的規模有限,要達到理想的年薪或許是要換工作
(先了解不安情緒的來源後,再思考該如何行動)

■假設情境2:生病後,發現要跟自己和解的同時,又是否會直接跳入深淵爬不上來?畢竟生病帶來的身體難受,往往很難讓思維有能力「穩定運作」
(先行動讓身體復原的期間,有餘力了才能好好與自己對話)

情緒 ↔️ 想法 ↔️ 行動,這3者的啟動順序需要視每次的狀況去調整

最優先的大部份是「情緒」,因為那是來自內心深處與外境「產生不順暢」時的感受,負面情緒再提醒著自己,有些不對勁喔!

但並非每次都可以很快地找出問題點在哪?這時候「行動」就成為「投石問路」而非掩蓋了。

書中的30個覺察,涵蓋了大部份人都會遇到的情境,或許細讀中會觸動自己內心深處過不去的障礙

覺察不代表改變,沒有覺察則永遠無法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dbox

或許你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