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是:外在的行為始終由內心驅動
【先覺察情緒,再擁抱情緒,與情緒和解,才能走出真實的自己】
書中大篇幅的提到,很多人是由於從小家庭背景的影響(較極端的狀態),造成自我價值不平衡的情況,導致不自覺的金錢觀念偏差
我卻想到個故事
弟弟問:哥,你為何變酒鬼?
哥回答:因為爸爸是酒鬼
哥哥問:那你為何不是酒鬼?
弟回答:因為爸爸是酒鬼
同樣一個原因與環境背景,卻造就不同的結果,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立的思維
如同書中提到細胞的記憶,因累世持續影響著今世
(佛教中提到的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保存種子,第二個把種子成熟變成果報,這兩個功能一定要記住:一個含藏一個異熟。)註1
阿賴耶識:
同樣父母親給予比較嚴苛或無法滿足情況下,會發展出2種情況,ㄧ個是自己有收入後花因為小時候的無法滿足而亂花;另一個是因為窮怕了而死守著金錢
這都是因人而異,沒有定論。唯一可確認的是如果個體無法覺察些什麼,則受上一代影響力會相當大。
==============
或許,上一代總是會說小孩子好好讀書就好,談什麼錢?你懂嗎?
然而,這種說法也‘’自行印證‘’了上一代自己也不懂得合適的金錢觀念
很多答案其實都存在於自己的說法中,而當事人不自覺罷了。
書中提到,洛克菲勒家族從小就教導財富思維,也打破富不過三代的迷咒
書名是談金錢心靈帳簿,作者藉由挖掘出內心深處的壓抑情緒去和解,再幫助很多人走向理想的金錢之路
像是提到為何存不了錢?是自我的情緒偏見壓抑了外在的行為,導致無法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進而影響工作上的發展,收入也跟著影響
或者因為總是無法滿足或需要分擔家裡支出,所以收入一到手就盡快花掉,因為怕被別人奪走
書中也提出重要的觀點,夢想數字化,將目標明確完整的寫出來(終局思維),再回推到現在該如何設定日常存錢計畫案
也有提到收支記錄表的範本(非單純記帳!),讓自己可以找出平常哪些支出是有疑問的?
書中這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某位女性尋求協助時,告知自己也不會愛買名牌包等奢侈花費,然而卻總是存不了錢?最後發現,因為年輕時,父母親因病痛離世,無形中讓她總是遇到保險就買好買滿,在保險支出過多
外在的行為始終由內心驅動,對於金錢總是覺得卡卡的,不順暢,或許這本書可以為自己找到答案🤗
註1: 南懷瑾先生曾在某著作中提到,你不要看那個人他怎麼生下來就這麼聰明,那是他累世而來的果,在這世成熟而已(異熟)
或某個人出生於好的世家,也是累世而來的福份
而今世所作所為也持續薰習著阿賴耶識,持續帶到下一世
註2:人有三魂七魄,七魄為現世,而三魂會有一魂持續往下ㄧ世走
(不說投胎是因為六道輪迴,下一世不見得是投入人間XD,故曰:人身難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