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察覺練習或許就像倒車入庫時的調整」
薩提爾提出人生的舞台由「自我+他人+情境」這3個基礎架構組成,而這3角達到平衡稱為ㄧ致性
或許可以用倒車入庫時的狀態去比喻,自我是駕駛、他人是車輛、停車的場所是情境。
當倒車入庫或轉進某個小巷子時,角度不對導致需要重調整方向時
=>這個發出調整的訊號就是負面情緒,因為自己想前進的方向 VS 現在的位置有了落差
=>這個落差需要自我察覺才能去調整
相關書籍: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用負面情緒改變自我,實現理想生活
===================
在這3個基礎架構上,有四種模式
討好型,簡單來說就是「偽好人」,不注重自己的需求
自我●
他人●●●●
情境●●
就像是駕駛人(自我)無法駕駛手上這台性能過猛的車,總是不能適度踩煞車(他人),導致停車時角度無法剛好(情境)
看似是牽就於別人與情境,但實則油門與煞車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
指責型,只在意自己的標準與想法,並強壓給他人
自我●●●
他人●
情境●
駕駛人(自我),狂踩著超寬敞的老爺車油門(他人)硬要開進過小的巷子裡,導致卡在巷口(情境)
自我的想法忘了檢視旁人與週圍的狀態,只想硬衝
===================
超理智型,只要有道理,砍人都是合理(疑)
自我●●●
他人●●●
情境●●●●●●●
駕駛人(自我)開著任何車輛(他人),並不會覺得沒有什麼不同,反正結構都同樣,然而在行駛道路上(情境),有人 動物闖紅燈,我是綠燈就是撞過去也沒差啦!
看似冷血無情,實質上是壓抑自我情緒
===================
打岔型,逃避再逃避,逃到沒路再說?
自我○○○
他人●●●
情境●●●
駕駛人(自我)面對即將行駛的長途路程前(情境),把車鑰匙丟給其他人XD,說這台車(他人)我不會開;又或者說這條路我不熟,你開好不好?
左一句我不會,又一句我不熟,通通交給討好型?
===================
以上用開車狀態比喻實在有點硬凹啦😅,只是這樣子似乎比較容易解讀
這3角維持平衡的「一致性」,讓我又似乎更理解〔未來預演〕中說的,內心想的與實際行動感受要一致,你的未來預演才會成立
相關書籍:未來預演
例如我自己常想說該好好休息,身體「可以更」健康(不使用生病好起來,而是已經好了的預演)
然後遇到同事休假(他人),就當然扛起來,遇到突然訂單變多或詢問多,又忍不住在該休息時扛起來=>變成討好型
自我想休息卻討好另外2角,無法一致
又或者指責型上身(代償反應),拿著自己妄想的地圖要強迫給他人照地圖走
而遇到長輩為自己買了東西,變成了超理智型分析說著這個不適合我拉等等,忘了長輩出於關心愛護
打岔型就像是亂買了不熟悉的股票,然後逃避著虧損說:他會漲回來的!!
薩提爾3個主架構延伸出來四個模式,似乎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各個不同的狀態中,也相當容易辨識出來
(無意識的力量,裡面有14種模式~~暈,還在反覆嗑)
自我察覺的力量,就像是發現開車時的角度好像有偏差?需要調整,不然會撞上去(我就是卡在分隔島上)
而書中提到避免核心價值的僵化與自我解析流程,這部份也是NLP的架構
過去的經驗讓意識設定了應對的模組,潛意識照著這些假設的前提與反應模組去做出反應=>情緒劫持了大腦(理智)
最終產生信念「大過於」現實的一切,然後就失去平衡撞上去
相關書籍:用NLP改寫你的每一天
薩提爾的自我察覺模式像是開車教練總是會給你撇步,到這裡右轉打2圈就對了蛤~
容易先辨認出來處於哪種不平衡狀態,然而後面的冰山對應就需要自己實際上路面對各種路況才能真正熟悉與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