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後,進入反省自己目前對小孩的作法是否有書中提到的問題,加上西方著作常有過多年流水帳描述,讓自己頭暈
在看了以下 這本書之後,再看這本書,就發現一個蠻明確的重點(自認為)
〔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用負面情緒改變自我,實現理想生活〕
單純的動機,不該用外部獎賞驅動
=>是義務還是欲望?
在改變現實的潛意識法則裡面提到:當你把某些事當成「義務」,你的大腦就容易感到疲累。
例如,每天早上醒來想到的是要上班(義務),還是想好好的衝刺事業?(欲望,努力的目標)
這是我自己認為動機這本書的重點,而自己也曾經歷過覺得所有的事情都像「義務」般的痛苦日子,就像「窮的只剩下錢」這句話,感覺所有的事就只剩下為了錢
在動機上,就形成疲累。後來藉由NLP的換框思考去脫離了這種冏境。
========================
為何說外部獎賞會形成「義務」?這點也在於現代文明生活水準真的比較高,而不需要為了基本生活需求去打拼的狀態下,
人會想要找尋更「有趣」的事情
例如手遊、夾娃娃機,都是充滿多巴胺的設計。
========================
動機強調著3個重點
1.自主
2.專精
3.目的
自主的「前提」,我想就如同〔隱性潛能〕提到的「刻意設計出樂趣」,才能誘導持續進行
結果只是“享受熱情過程中”的附加品
隱性潛能
而專精則需要刻意練習並試著進入心流狀態,這階段怎需要上面提到的前提,設計出樂趣
接著讓專精持續往目的「拉動」,當快接近或完成時,則可以再調整目的,畢免瞬間讓人感到無趣,進而突然放棄
我想這樣子說:單純的動機這本書揭露了〔隱性潛能〕的前提,而怎麼做,或許〔隱性潛能〕提供更多的方向
===以下是自己的流水帳===
我試著讓孩子下象棋,並提出能下贏我,有,200元獎金;另外還進行孩子們自行pk的獎金賽
過程中,兩個小孩去上了象棋社團,沒多久老大就像書中寫的放棄了,因為二哥總是一直贏,最後連自己都贏不了二哥
而他到目前為止都持續著學習並參賽,也不會特別跟我要獎金
我用著外部獎賞,意外地讓二哥進入持續學習,另一端老大明顯著連輸了都有安慰獎,也不再願意跟二哥下棋=>因為他「覺得無趣」
三弟看似太小,沒耐心學實則是不想進入我給的「框架」我就也不勉強😅
去年暑假開始,我讓2個葛葛每天至少要看半小時的各自指定書籍,並要求寫在筆記本上紀錄書名與看書的日期、時間。
因為我說:看半小時的書,可以玩半小時的手遊(除了記錄可以玩的時間外,也讓他們自己記錄看了什麼,抄寫了哪些話)
這樣子的設計,到了近期確實讓我覺得有點迷失了「自主」,如同大家可以猜想到的是為了想玩手遊,才會特別去看…………
書中提到是否有讓他們「理解全貌」,當然是有提到看書是最划算得到別人用好幾年的經歷整理出來的精華,讓自己可以省下很多冤枉路
而專精這區塊則選擇「思維書籍」居多,畢竟思考力才是不容易忘掉的
只是如何重新設計「自主的樂趣」著實需要點時間🫣🫣
而自己也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把這件事當成「義務」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