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本書關鍵點是:
【想法與感受要同步調,才會有效】
像是看了正面思考書籍或yt,每天對自己喊要變有錢人,但開車在路上看到車位卻不肯停,四處繞了大半圈只為了找免費的位置停車
最後車被拖吊了=>花更多錢=>想著為何又花了更多錢=>為何我這麼衰=>不是說吸引力法則可以讓自己變有錢=>都是騙人的
然後就又將整個思緒往‘’負面情緒‘’專注,你的大腦想法+身體感受=變成負面同步調!
===============
我自己感覺就像在看
解構版的佛經
=>作者比較直白的解說,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進而發現自己‘’心向外求‘’,讓自己處於受外緣的變化影響自己
佛經的用詞比較深澀難懂,而 ‘’觀&止”、反求諸已等確實是重點
【書中提到當自己不斷追逐著某些事,看似滿足自己,實則到最後會出現滿滿空虛,因為都是心向外求】
我自己會有不斷找漫畫看的習慣,回顧過往這種狀態,確實是心向外從漫畫攀緣,像是抓著根浮木,讓心思有個著力點避免自己發慌。
雖然知道佛經談觀&止”與心向外求這問題,但在未來預演中的解說,讓自己更清楚理解這個問題,並做出更明確的旁觀與理解哪些是攀外緣
詳細版的右腦覺醒
=>右腦覺醒中提到的左腦會不斷發出預測負面的訊號(本書是指求生能量),要讓左腦放下,讓右腦得以接受“能量”
在未來預演裡,則更詳細的指出這個量子場
進化版的神經可塑性
=>兩者提到架構都是同樣的,而未來預演在‘’預演‘’這部份篇幅較多
(我印象中可塑性篇幅著重在“可塑性”)
清晰版的快思慢想😂😂😂
=>在說明長期身體感受的系統一與大腦的想法系統二相互作用說明,在本書解說來點更為直接(當然前提是有看快思慢想)
前傳版的終局思維🥰
=>未來預演是由大腦結構與身體感受去解說並再告知如何做出‘’正確有效的預演‘’
終局思維則是現實層面中的部份,像是先想像著已經到雪地,再往回推現在需要如何做
而未來預演則強調不要過度干涉預演!
現實版的大邏輯(黑格爾)
=>存在論,由揚棄著舊自我系統(心向外求)進而達到真實純粹的定在(真我)
註:以上是純個人不成熟的蝦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