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就是比較機會成本
在3個前提都ok後,可以考慮舉債換得更多資產累積的機會
前提1
沒有壓榨性債務,作者定義是扣除通膨後的實質年利率仍高於6%,例如信用卡的循環利率20%扣除通膨約3%=17%
壓榨性債務是最可怕的,而且越拖越久後,伴隨而來的是暴力討債,像銀行可能會將債權折價賣給民間單位接手,而那些接手往往手段就不像銀行這樣子
前提2
生活準備金的建置,通常是建議6個月,而已經有房貸或車貸者,最好是也將這部份納入
(書中是寫至少1個月,最好是3個月)
如果平常是工作收入繳納,而沒有多留幾個月的緩解空間,那遇到失業或生病等沒有收入時,也會產生問題
註:生活準備金跟儲蓄戶頭不同,儲蓄戶頭是流動的,會增加或減少,作者建議儲蓄率至少是年所得10%,不要高於30%
前提3
儲蓄達到年所得50%,例如年所得120萬,至少要有60萬的存款(生活準備金不要算進來)
===================
在前提都搞定後,就是舉債的機會成本
像是書中提到,不要急著繳清房貸,有寬限期就盡量用,期間的本金可以先投入資本市場,藉由長期的複利效果會更優於將本金拿去償還債務
意思是‘’本金的機會成本‘’
房貸利率如果是3%
而資本市場,以台股0050成立20年,含息報酬率550.8%,換算年化報酬率約為9.8%
扣除3%,每年‘’平均‘’會高於房貸利息6%
這裡需要留意的問題在於選擇的區域(國家)與標地
基本上就是被動式指數型ETF
但選擇哪些區域就更重要(也有全球指數ETF),像中國指數長期沒有往右上走,或日本過去30年指數低迷,直到這2年才衝上來
雖然過去積效不代表未來,但目前美國與台股是比較適合的選擇(長期往上)
=============
我自己個人近期覺得,扣除掉生活準備金後的儲蓄,就可以考慮用舉債去替代直接動用儲蓄
例如:定存有100萬,可以考慮借貸60~80萬左右,年利率不要超過3%
借貸的金額就是拿去投“被動式指數型ETF”
像0050這種市場型ETF
就是定存有多少再考慮借本金的60~80%左右,如果真的收入有狀況,那也不用擔心無法還款,或逼迫要賣掉手上的資產
同時能擁有現金+資產,就是要付點“代價”
假設投入60萬持有20年只賺100%=120萬
借貸利息年利率3%*20*60萬=36萬,相對還是划算,期間也仍保有原儲蓄
那如果未來好運,20年後仍是550%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